今年以來,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,全市各縣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來安考察重要講話精神,全面落實省、市工作部署,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全力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落實“六?!比蝿?,持續推進縣域經濟穩步恢復發展。但由于各縣體量較小,抗風險能力較弱,縣域經濟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,亟待解決。
一、縣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
(一)經濟增速降幅逐季收窄。前三季度,全市縣域生產總值541.78億元,下降12.8%,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收窄7.8和1.6個百分點,9縣中,有4個縣GDP降幅收窄到個位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增速排名前三的縣為鎮坪縣、嵐皋縣和旬陽縣,分別下降4.7%、7.4%和8.4%。
(二)非公經濟占比回落。前三季度,全市9縣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19.70億元,占9縣GDP比重59.0%,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回落1.4和1.1個百分點。9縣非公占比較上半年均有回落,其中寧陜縣回落3.1個百分點。
(三)工業生產降幅收窄。前三季度,全市9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22.62億元,下降21.7%,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收窄8.6和1.0個百分點,其中下降幅度小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嵐皋縣、旬陽縣和紫陽縣,分別下降7.8%、13.0%和18.1%。
(四)固定資產投資降幅差異明顯。前三季度,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1.1%,全市9縣中有6縣下降幅度小于全市平均水平,1個縣與全市持平,增速最好的漢陰縣較上年持平,其次是嵐皋縣,下降0.6%,即將轉正,而降幅大于40%的有紫陽縣和寧陜縣,分別下降47.3%和42.8%,縣域間投資增速差異較大。
(五)消費市場逐步回暖。前三季度,全市9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.26億元,下降11.7%,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收窄14.0和4.5個百分點,9縣中降幅收窄到個位的縣有4個,其中平利縣和旬陽縣分別下降9.2%和9.5%。
(六)服務業發展逐步好轉。前三季度,全市9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15.85億元,下降4.2%,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收窄6.7和2.1個百分點,9縣有8個縣降幅較上半年降幅收窄,收窄幅度最大的紫陽縣,收窄4.2個百分點。
(七)總稅收收入降幅擴大。前三季度,全市9縣實現財政總稅收收入22.99億元,下降14.8%,降幅大于全市6.8個百分點,雖較上半年收窄2.3個百分點,但較一季度擴大0.3個百分點。 9縣中,降幅大于30.0%的縣1個,即鎮坪縣下降32.4%,大于20.0%的4個縣,平利縣、石泉縣、漢陰縣和白河縣,分別下降26.9%、22.3%、21.3%和21.0%。
(八)城鄉居民持續增收。前三季度,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7元,增長6.2%,全市9縣中有6縣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其中,石泉縣、鎮坪縣和白河縣分別增長6.7%、6.6%和6.5%;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65元,增長4.3%,有4個縣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,其中平利縣和白河縣分別增長4.7%和4.6%。
二、存在問題
(一)縣域占比下滑。前三季度,縣域GDP占全市經濟總量為66.1%,雖較一季度提高0.3個百分點,但較上半年下滑0.4個百分點,較上年同期低4.4個百分點,縣域經濟對全市經濟貢獻降低。
(二)主要指標增速縣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。前三季度,縣域GDP下降12.8%,降幅大于全市2.4個百分點;縣域工業增加值下降21.7%,大于全市2.1個百分點;三產下降4.2%,大于全市1.1個百分點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1.7%,大于全市0.9個百分點;從一季度、上半年和前三季度來看,縣域主要指標降幅均大于全市,縣域經濟發展不容樂觀。
主要指標增速全市縣域平均與全市水平對比(%)
|
|
GDP
|
第三產業
|
工業增加值
|
社會消費品 零售總額
|
全市
|
縣域
|
全市
|
縣域
|
全市
|
縣域
|
全市
|
縣域
|
2020年 一季度
|
-17.8
|
-20.6
|
-8.3
|
-10.9
|
-28.4
|
-30.3
|
-24.3
|
-25.7
|
上半年
|
-12.2
|
-14.4
|
-4.8
|
-6.4
|
-21.2
|
-22.7
|
-15.5
|
-16.2
|
前三季度
|
-10.4
|
-12.8
|
-3.1
|
-4.2
|
-19.6
|
-21.7
|
-10.8
|
-11.7
|
(三)城鄉收入水平低下。近年來,盡管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保持穩定增長,但水平仍然低下。前三季度,全市9縣城、鄉收入無一達到全省平均水平;與全市相比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全市水平僅1個縣,即石泉縣(21608元)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4個縣未達到全市平均水平,沒有過萬元的縣。
三、建議
(一)提振信心盤活第三產業。一是全面落實各項惠企扶企政策,“一企一策”全力解決企業運營中的各項問題困難,幫助企業拓銷售、渡難關;二是制定落實好本區域服務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,切實降低企業經營成本,減輕企業稅費負擔,提升盈利水平,保障第三產業穩定發展。
(二)不遺余力培育新動力。一是深化各項改革政策落實,為縣域經濟發展打造新動力;二是強化對重點縣指導和相關政策支持,力促縣域經濟較快發展;三是繼續加快“五上”企業為主導的市場主體培育,不斷激發經濟活力。
(三)多措并舉提高居民收入。一是抓脫貧攻堅,繼續深入落實各項惠民政策;二是加大產業扶持力度,促特色產業發展,促進居民增收;三是加大居民就業技能培訓,拓寬居民增收渠道,努力提高居民收入。